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的熊猫标志你一定不陌生。这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猫logo常常出现在各种动物保护场合;在一些个性t恤上你也可以看到被二次设计(或者恶搞)的熊猫身影。不过最近wpp集团旗下的创意机构grey伦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:把黑白熊猫的logo换成一只北极熊。原因很简单:大熊猫不再是濒危动物了。
根据今年9月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公告,在过去十年中熊猫的数量增加了17%,从“濒危物种”被降为灭绝可能性低一级的“易危物种”。尽管全世界目前的熊猫数量只有1864只,但是在人类的悉心培育下,它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容易灭绝了。
然而其他野生动物的状况却不太乐观。在过去的40年中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,罪魁祸首则是人类活动。人类社会的进步导致了气候污染、恶化和动物居住地的流失,比如濒危物种北极熊就因为气候变暖在不断灭绝,据预测,四十年后,北极熊的数量将只剩现在的2/3。
因此grey伦敦自告奋勇地为wff重新设计了logo。这个logo延续了大熊猫的黑白画风,笔划更加简洁:省略了身体轮廓,只勾勒了北极熊的五官。grey伦敦的战略设计主管wiktor skoog表示,这么做是因为wff这种公益组织应该把经费用在刀刃上(比如动物保护),而不是品牌建设。所以他们不但打算免费为wff设计logo,还愿意免费承包wff全部的品牌更新活动。
当然,这一切的前提都是:wwf愿意接受他们的提议。毕竟熊猫logo已经有55年的历史,要改变这个深入人心的logo并不是件简单的事。
熊猫logo最初的灵感来自姬姬,一只1961年到达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。在那个允许交易熊猫的年代,被1.2万英镑高价买下的姬姬一到英国就受到了人们的疯狂追捧(直到现在姬姬都是伦敦动物园的super star)。当时英国艺术家gerald watterson为姬姬画了一张简笔画,那是wwf的标志雏形。
也是在1961年,世界自然基金会创立。创始人peter scott决定把姬姬的速写改造成组织的logo。之所以选择熊猫,一是因为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濒危、漂亮又广受欢迎的动物形象,没有比人见人爱的大熊猫更合适的选择了。另一个原因则非常实在:用熊猫做logo与那些彩色的动物相比,可以节约不少印刷费用。
于是大熊猫就成为了wwf的专属标志,经历了一系列简化和演变成为了如今的样子。这个logo也有过一些有趣的改造,比如去年wwf就和奥美日本合作推出了一款熊猫字体 ,圆滚滚的熊猫化身为26个字母,不但可以应用在字体排版和设计上、还可以印在t恤和马克杯等生活小物中。
从推特的反响看,萌萌哒熊猫形象太过深入人心,人们并没有做好告别迎接新logo的准备,也有网友评价grey伦敦只是哗众取宠。不过,无论这个建议是噱头成分多还是实用成分多,有一件事可以确定:全白的北极熊的确是比熊猫更加节约打印费用的动物。
来源:界面新闻